近日,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发文,2014-2015年在全国建设120个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其中民用供热面积逾600万平方米,工业供热逾1800吨/小时。预计总投资达50亿元,建成后将替代化石能源供热120万吨标煤。目前我国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存在较多的问题,未来后续政策的扶持及调整有望使得我国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获得突破。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生物质能发电累计投资额逐年上升。2009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投资额为452亿元,同比增长30.3%,2010年,我国生物质电厂累计投资总额586亿元,同比增长29.6%。2011年,我国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159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89%,其中并网生物质发电装机436.39万千瓦,约占8.46%。
2012年我国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规模确定在1300万千瓦。据有关专家推算,13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意味着,“十二五”末要增加500至700个生物质能发电厂。依此推算,我国每年要新建100-140家左右生物质发电站,以2012年上半年发改委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才20个,建设任务艰巨。
相比于中国,西欧国家已有20多年生物质发电的经验,掌握了核心的研发能力及高效的生产技术。在锅炉关键技术方面,目前主要靠引进,在炉型等方面难以满足我国发展现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应加快技术创新,自主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锅炉设备,尽早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已展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随着火电建设市场的逐渐萎缩,电力设备制造商不应忽视生物质发电产业对相关设备的需求,虽然生物质发电项目个体装机容量并不大,但从全局来看,项目对设备的需求总量却很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商机。由于目前生物质发电在中国刚刚起步,国内没有现成的运营企业可供借鉴,国家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工程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尚未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这给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难题。
中国生物质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极具特色的中国国情,使燃料供应体系建设要比国外复杂的多,特别是目前中国缺乏与燃料收、储、运系统相配套的技术装备,很多资源不能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急需加快研制开发与生物质发电配套的用于采集、运输、加工、储存的农林机械设备。以一个2.5万千瓦的黄色秸秆生物质电厂为例,所需燃料收、储、运设备投资约4000万元。国内农机制造业积极参与燃料供应体系的建立,加快投入采集、运输、加工、储存等农林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制造,既可以加快提升中国农机制造业水平,同时也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在对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主要税种方面优惠政策还不够明晰,申请享受财政贴息及燃料收、储、运设备的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难度较大,造成这一产业起步阶段困难较多。
近期发布的生物质供热示范项目建设规划鼓励引进专业从事生物质供热的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并要求项目规模不低于20t/h(14MW,单台不小于10t/h),同一县级行政区或工业园区由同一个企业建设经营,投产并验收合格后将通过可再生能源基金提供补助。此外还特别规定了此类项目的排放水平,基本参照2014年新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新建燃气锅炉的限值,仅烟尘限值高出10mg/m3。
2014年初,能源局已确定生物质锅炉供热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并计划组织编制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此次示范项目建设计划的出台,表明政府对生物质供热的肯定,奠定了行业发展的基石。据预计,未来国家能源部以及环保部还将出台具体的行业标准(如建设、排放和监测等方面)以及补贴政策。生物质能行业将有望突破现有发展瓶颈。
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