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温度62℃,回水温度47℃……”10月30日晚,在兰州市安定门供热站,该市建设局局长田明一面紧盯锅炉监测仪表,一面嘱托供热站的负责人,务必确保居民家中温度达到18℃。
田明在当天还有另一个“临时身份”——兰州市城关区供热督查一组组长,这个督查组直接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指挥。10月28日,受冷空气影响,兰州市决定提前4天供暖,但是直到当日晚间仍有多数市民抱怨“暖气不热”。从10月29日凌晨开始,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从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抽调人力,开展了保供暖“零点行动”。
此次行动效果明显,截至10月29日晚间,98家供热企业达标送暖,47家企业在11月1日、2日陆续供暖。因管道破裂而不能供暖的1家企业也在市政府协调下,承诺10日前恢复供暖。
对此次“供暖督查行动”,一些市民拍手称赞。可是一些供热企业却哀叹:“欠费供热最终只能将企业拖垮”。也有许多市民疑惑:每到供暖期,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博弈”总是激烈上演,“停暖逼费”、“欠费停暖”、“不达标不缴费”,可谓“各种株连各种赖账”一起涌现,已成“死循环”,政府蹲点排查未必能够从根子上化解矛盾。
《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供暖博弈”大多集中在收费上。从供暖前20天开始,各供热站陆续打压试水,居民也应随即缴费。但缴费结果令人心塞,到11月1日,傅家巷供热站应收热费330万元左右,实收30万元左右;安定门供热站应收热费730万元,实收30万元;五泉山集中供热站应收热费550万元左右,现收约2万元左右……
缴费不足10%,让供热企业“底气不足”。兰州十里店供热站的张建军说,现在都是燃气锅炉,企业需要拿钱买气。而天然气公司规定必须先充值后用气,用户不缴费,企业买不了天然气,气卡里的钱一旦用完就只好停暖。
事实上,企业一旦停暖,受冻的就是一整片社区居民,“株连式停暖”也最为舆论诟病。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许多欠费、迟交的居民来说,大都有自己的理由。其中,供热质量成为矛盾焦点。
安定门供热站供热面积达30万平方米,涉及近5000户居民。近年来,该地区多次发生个别居民欠费,导致整个社区被“株连式停暖”事件。当地居民赵先生说:“停暖催费极易伤害居民缴费的积极性。由于供暖设施老化,供暖期间也经常达不到政府规定的18℃标准,许多居民心有怨气,对缴费心存抵触,不达标不缴费。”
由此,供热采暖矛盾多年反复上演,供热企业抱怨居民欠费严重,居民抱怨企业“缺热短供”,由此进入“死循环”,这已成为当地冬季最大的民生问题。据了解,从10年前开始,兰州市就开始推广分户计量工程,让居民可以像用电、用水一样,拥有充分的用热自主权。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和管网陈旧无法安装等原因,该工程推广缓慢,个别已安装的小区依然出现供热不达标、收费存争议、入户维修不及时等矛盾。
为此,兰州市今年采取了蹲点排查的办法,督促企业按时点火供热。但是,也有居民认为,政府的强制性措施只能是突击性的行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供暖矛盾。
“政府的首要目标应放在供暖达标上。”此前,在兰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座谈会上,消费者代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退休职工顾则鸣曾建议,政府应加大房屋、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通过使用有效的保温材料,全力确保供热质量达标。在此基础上,推广供热契约,用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供热矛盾。兰州市消协法律顾问邢艳红则直言:“供热双方是民事关系,停暖逼费和欠费不交,都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