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气温降低,各种取暖“神器”不断推陈出新,取暖设备带来温暖的同时,低温烫伤的发生率悄然升高。
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医生黄惠民提醒,低温烫伤看似和传统的开水、热油烫伤南辕北辙,其实它是烧伤医学中特指基础温度不高的物品长时间接触皮肤而造成的烫伤。热水袋、暖宝宝、取暖灯等直接接触或照射均可导致烫伤。
老人为低热烫伤主人群
1月5日上午11时左右,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医生黄惠民正接诊患者家属的咨询,只见照片上患者吕大爷脚上有两个大水泡,水泡内已出现脓液。询问得知,原是热水袋惹的祸。
69岁的吕大爷到了冬天手脚冰凉,晚上要用热水袋才睡得着。10天前,老人像往常一样把热水袋灌好放在脚边。可一觉醒来,垫着热水袋的脚不知不觉起了两个大水泡。家人开来药膏每天涂抹,但情况越来越糟,水泡中已出现脓液,疼痛难忍,只好求助专家。目前,患者正在办理住院手续,将进行下一步治疗。
黄惠民介绍,像吕大爷这种热水袋并未破裂,但却被烫伤的情况,属于“低热烫伤”。今年冬天气温下降以来,市中心医院已接诊多例。冬季皮肤接触热水袋,可能没感觉烫,但接触时间过长,热力已经渗透到软组织而形成烫伤。尤其患有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截瘫等病人,因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较迟钝,对热和痛觉更不敏感,烫伤就在所难免了。
感觉“温柔”却伤害大
低温烫伤是指44℃~50℃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致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热水袋、取暖器、暖宝宝及“小太阳”取暖灯等取暖设备的照射,甚至过热的手机、充电宝等直接接触,都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医生提醒,低热烫伤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夜,由于热源绝对温度不是特别高,与“温水煮青蛙”类似,即使被烫,也是“很温和”、“有点痛又不太痛”,很多患者被烫时仍处在深度睡眠中,往往是第二天或者数天后伤处有较明显的不适才发现创面。
低温烫伤和高温的明火、开水等引起的烧烫伤的不同点在于,从外表看烫伤面积并不大,表皮也没有开水烫伤得那么严重,但烫伤面比较深,有的可深达骨质,往往造成组织坏死。黄惠民介绍,有研究显示,49℃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秒后可导致表皮损害,超过9秒表皮将坏死;44℃热源持续接触皮肤6小时,可导致皮肤不可逆损伤;44℃至51℃时的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
烫伤后不可随意抹药
“我们现在就是担心老爷子的脚是否能保住,如果知道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早就来治疗了。”提及此次烫伤带来的严重后果,吕大爷的家属有些后怕。黄惠民介绍,由于低温烫伤伤口面积不大,很多人都不太当回事,到水泡破裂渗出、红肿发炎才上医院就诊,此时多数患者的病情已比较严重。
发生低热烫伤后,如何处理伤口?专家提醒说,低温烫伤有不同的烫伤程度,处理方式也不一样。轻度烫伤如皮肤局部发红、疼痛明显的,只需及时用保湿润肤产品,细加护理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恢复;对于局部皮肤已经出现大水泡的,属于浅二度烫伤,即便面积不大、痛感不明显,也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切莫擅自涂抹东西,以免处理不当污染创面;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损伤,并呈灰或红褐色,属于三度烫伤,应用干燥、干净布包住创面及时送往医院。
黄惠民特别提醒,烫伤患者就医前不要抹会加重创面颜色的药水,以免影响医生观察判断。
冬季取暖医生来支招
“不少人认为水温越高越保暖,这是很危险的,特别容易造成烫伤。”黄惠民说道,热水袋灌入的热水温度以50至60℃为宜,最好是睡觉前放进被子里,睡觉时取出。如果一定要与热水袋“共眠”, 应先用毛巾将热水袋包上几层,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用取暖器时,应以感觉到温暖的距离为宜。如果感觉到皮肤发热发烫,说明距离太近,就有被烫伤的危险。此外,最好间断使用,经常变换取暖器的位置,不然很容易引起局部烫伤。
冬天用热水泡脚有益于改善血液循环,但泡脚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太高,水温以30℃到40℃为宜,时间15到30分钟即可。
暖宝宝发热温度在常人可忍受或感到舒适的范围内,短时间接触不会导致损伤,但由于使用方法不当长时间接触仍可导致低温烫伤。医生建议,使用暖宝宝要选择质量较好的,不能直接接触皮肤,最好能多隔几层衣服,最好每隔一段时间揭下来换个部位再贴。
微信号:gongre-cn
扫一扫丨关注我们
中国供热行业第一B2B平台